來源:網(wǎng)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wǎng)整理 2020-04-20 16:32:29
沁園春 雪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沁qìn園春 分fèn外 妖嬈ráo
成吉思汗hán 數(shù)shǔ風流人物
點撥:“分”“汗”“數(shù)”是多音字,要注意課文中讀音。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 惟余莽莽 惟:只。
(2) 須晴日 須:等到。
(3) 略輸文采 輸:差、失。
(4) 俱往矣 俱:都。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2) 點明這首詞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3) “望”字統(tǒng)領的句子是: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4) 全詞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5) 寫出采用比喻、對偶、夸張的修辭手法把靜物寫動的句子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2、解釋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統(tǒng)統(tǒng)都過去了,要說真正的英雄人物,還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記知識清單。
默寫《沁園春 雪》下闋詞的內(nèi)容。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四、文學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沁園春 雪》的作者是毛澤東,“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詞的題目。
我愛這土地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只因一次在寫自己姓時,剛寫出草字頭,便想起了蔣介石,頓生厭惡之情,便在底下劃了叉號,從此更名為艾青可見其堅定的政治立場。1932年,正在巴黎留學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便急速回國,投入到救亡運動中,卻因從事革命文藝創(chuàng)作而被國民黨逮捕判刑6年,但始終沒間斷創(chuàng)作,獄中創(chuàng)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著創(chuàng)作了《蘆笛》,《巴黎》,1937年寫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創(chuàng)作了《北方》等詩篇。
寫作藝術
這首詩的顯著特點是篇幅短小,構思精巧。土地是個博大的意象,詩人選擇它作為寄情的對象、傾訴的對象,其境界極其廣闊,意象極其豐富,詩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層次的,詩人的想像和詩思的回旋天地也是無限自由、廣闊的。但他沒有把詩的篇幅拉長,不讓詩的情思散漫開去,而只把詩人對土地廣闊而深厚的愛濃縮在10行詩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寫作手法
詩人不是從實處落筆,而是從虛處落筆,通過想像把自己虛擬為“一只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系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使人渾然不覺。詩以“假如”開頭,顯得新奇,富有獨創(chuàng)性,便于化人為鳥,把詩境推向虛擬的藝術境界。當然,詩中的“鳥”,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詩詞中那些實指(如杜鵑、鶴鴿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動、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詩句,也是全詩中深化詩人對土地感情的一個奇異的亮點。這是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zhàn)初期)、詩人特殊的個性與氣質(zhì)(艾青自稱是“悲哀的詩人”)以及詩人特殊的表達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鳥兒形象而產(chǎn)生的審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強化了形象的審美表現(xiàn)力—從中我們不僅能感到時代的氛圍、詩人的個性和氣質(zhì),更能感到詩人對土地的愛是如此的執(zhí)著、堅貞和頑強。
練習
1.全詩中哪兩句直接抒發(fā)了詩人對“土地”的熱愛之情?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嘶啞”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嗎?為什么?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因此,用“嘶啞”比用“嘹亮”好。
鄉(xiāng)愁
創(chuàng)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xiāng)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nèi)寫下《鄉(xiāng)愁》這首詩
文章賞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tǒng)一,又將鄉(xiāng)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詩人,他的鄉(xiāng)愁詩從內(nèi)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xiāng)情懷。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多l(xiāng)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jīng)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xiāng)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jīng)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xiàn)實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