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6-12 23:17:22
8、第二段中說“前人之述備矣”,照應上文哪句話?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是怎樣“述”的?
答: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9、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10、寫遷客騷人“悲”、“喜”的句子分別是什么?答: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1、描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躍金。
12、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答:靜影沉璧。
13、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為什么會產生一悲一喜的結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才會“感極而悲”,天氣美好才會“心曠神怡”。
14、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導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表現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15、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16、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對“二者之為”持什么態(tài)度?
答: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涵。否定。
17、作者贊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么?答: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
18、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現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9、“進”“退”分別照應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20、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1、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與現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2、“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qū)別在哪里?
答: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23、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
相關推薦:中考文言文復習:古文知識點、考點集錦第十三節(jié)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