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中考 > 知識點庫 > 初中化學知識點 > 碳和碳的氧化物
1.古代一些書法家、畫家用墨書寫或繪制的字畫能夠保存很長時間而不變色,這是因為( ) A.紙的質(zhì)量好 B.碳的化學性質(zhì)在常溫下比較穩(wěn)定 C.保存方法得當 D.碳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與其他物質(zhì)反應 2.下列變化屬
2015-03-12
9.現(xiàn)有燒杯、鑷子、藥匙、玻璃片、錐形瓶、生石灰、蒸餾水、稀鹽酸、洗凈的碎雞蛋殼等實驗用品,試設計一個簡單實驗,證明碎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用文字敘述)。 [提示:從碳酸鹽與鹽酸反應產(chǎn)生二氧化碳及二氧
2015-03-12
8.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試回答: (1)該裝置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 :改進措施是 。 (2)實驗開始時,是先加熱氧化銅,還是先通入一氧化碳? 。 (3)實驗過程
2015-03-12
7.某化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做有關(guān)C02氣體性質(zhì)的實驗: (1)王亮同學將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緩緩倒人燒杯中(圖甲),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該現(xiàn)象說明二氧化碳: ① ,② 。 (2)李峰同學將收集滿C02氣
2015-03-12
4.下列有關(guān)CO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 B.在爐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屬于混合物 D.一氧化碳能與血紅蛋白結(jié)合,導致人體
2015-03-12
1.近年來地球氣候逐漸變暖,科學家們認為這是 溫室效應 所致。下列氣體進入大氣層能導致溫室效應的是( ) A.CO B.CO2 C.SO2 D.NO2 2. 雪碧 是一種無色的碳酸飲料,將少量 雪碧 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然后再
2015-03-12
13.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確實與水發(fā)生了化學反應,要求寫出實驗操作步驟,實驗現(xiàn)象、結(jié)論。(提示:可將石蕊制成藍色石蕊試紙,藍色石蕊試紙遇酸溶液變紅) 操作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結(jié)論
2015-03-12
10.向盛有紫色石蕊試液的試管里通入二氧化碳,可觀察到試液 。把該溶液加熱,可觀察到試管內(nèi)有 產(chǎn)生,溶液由 色變成 色。 11.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指出是化合反應,還是分解反應。 ① 實驗室制二氧化
2015-03-12
9.某化學興趣小組用圖中所示的裝置做有關(guān)CO2的實驗 1.甲同學將集氣瓶中二氧化碳沿著漏斗緩緩倒入燒杯中(如A圖所示),觀察到現(xiàn)象是 。該現(xiàn)象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質(zhì)是 ① ; ② 。 2.乙同學將收集滿CO2氣體
2015-03-12
7.二氧化碳能滅火的原因是 (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碳酸 B.二氧化碳在高壓低溫下能變成 干冰 C.二氧化碳是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一般情況下,既不能燃燒,又不支持燃燒 8.實
2015-03-12
4.二氧化碳下列用途,只與它的物理性質(zhì)有關(guān)的是 ( ) A.滅火 B.制化肥 C. 制干冰 D.溫室肥料 5.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如下5步: ① 檢查裝置氣密性;② 按要求裝配好儀器;③向漏斗中注入稀鹽酸; ④
2015-03-12
1. 二氧化碳氣體本身沒有 性,但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正常含量時,會對人體產(chǎn)生有害影響。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應注意 。在進入一些可能會含有較多二氧化碳氣體的地方之前,應該 那里的二氧化碳含量,看是否會
2015-03-12
例9.把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倒人盛有階梯形蠟燭的燒杯中,可觀察到 ,說明二氧化碳 ,所以二氧化碳可作 劑。 例10.圖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圖,根據(jù)圖形回答問題。 ⑴ 寫出圖中標有標號的儀器名稱: a
2015-03-12
例7.右圖是某興趣小組設計的一套實驗裝置,裝置足以維持實驗過程中兇鼠的生命活動。裝置氣密性良好。經(jīng)數(shù)小時后,u 形管A、B兩處的液面情況是( ) (忽略水蒸氣和溫度變化對實驗 結(jié)果的影響) A.A處上升,B處
2015-03-12
例4.當我們打開汽水或啤酒瓶時,會看到有氣體冒出,這種氣體是 ( ) A.水蒸氣 B.二氧化碳 C.氧氣 D.氫氣 例5.檢驗一種氣體是否是二氧化碳的可靠方法是 ( ) A.通入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變渾濁 B
2015-03-12
京ICP備09042963號-13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7853號
中考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2005-2019 xahruz.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