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
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東籬”多借以表現(xiàn)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腰】
《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做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
【鴻鵠】
《史記·陳涉世家》載,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后揭竿起義于大澤鄉(xiāng),后以“鴻鵠”喻人有遠(yuǎn)大志向。如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遠(yuǎn)舉高飛。”
【長城】
《南史·檀道濟(jì)傳》載,檀道濟(jì)是南朝宋的名將,掌管的權(quán)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jì)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lǐng)。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長亭】
古代驛路上約隔十里設(shè)一長亭,五里設(shè)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別。后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投筆】
《后漢書·班超傳》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擲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庭,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建功立業(yè)。如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莫學(xué)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紅豆】
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又稱為相思子。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豆蔻】
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二月初”的豆蔻花就是指的這個,用來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形象優(yōu)美而貼切,同時又照應(yīng)了“娉娉裊裊”四字。后來就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jì)。
【杜康】
《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發(fā)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陽關(guān)】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渭城”“陽關(guān)”。如柳永《少年游》:“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guān)》,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雕蟲】
語出漢代揚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后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如李賀《南園》:“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dāng)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fēng)?”
【杜鵑】
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xì)w的心情。如辛棄疾《定風(fēng)波》:“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化碧】
《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dāng)?shù)厝擞糜裣话阉难仄饋恚旰笞兂闪吮逃。后來常?ldquo;化碧”形容剛直忠正、為正義事業(yè)而蒙冤受屈。如朱敦儒《木蘭花慢》:“化碧海西頭,劍履問誰收。”
【鴻雁】
《漢書·蘇武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者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珠《清平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清難寄。”
【風(fēng)騷】
原指《詩經(jīng)》的《國風(fēng)》和《楚辭》的《離騷》,后泛指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
【雞黍】
《論語》載,子路隨孔子出游時落了后,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于子路的態(tài)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款待他。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如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柳岸】
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xí)俗,后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河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樓蘭】
《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時,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dāng)常?ldquo;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yè)。如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南浦】
屈原《楚辭·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后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如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fēng)裊裊秋。”
【三徑】
陶潛《歸去來兮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黍離】
《詩經(jīng)·黍離》中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經(jīng)過西周故都,看到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毀壞。后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五柳】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也正是陶淵明的自我寫照。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輛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鷓鴣】
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尺素】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驟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饒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