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wǎng)整理 2019-08-02 21:00:21
妙筆共繪同心圓
鮮花,因有了綠葉的映襯,才顯得明媚、鮮潤;大地,因有了萬物的擁吻,才顯得平和、靜美;天空,因有了白云的點綴,才顯得遼闊、深邃。而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只有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才能呈現(xiàn)出五彩斑斕的和諧氛圍。
什么是和諧?
和諧,是和風細雨的浸潤,是春風化雨的關懷;是睡夢中那一首童謠的吟唱,是醒時窗前透出的黎明。和諧,是嬰兒的第一聲啼哭,也是老人安詳?shù)男δ?是流水自由而歡暢地奔騰,也是大海靜謐而莊重地等待。和諧,是人類理想的生態(tài)圈。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自然之和諧。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是生活之和諧。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文化之和諧。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人生之和諧。
如果說:"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人與自然共同營造的和諧佳境;那么"風雨同舟"、"眾志成城"、"眾人劃漿開大船"便是人類群體構筑的社會和諧美景。
和諧的基點是個人身心的和諧。因為個人是社會的細胞,每個人自身的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的前提。我們只有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來觀察世界,以平和之心去思考問題,才能多一點理性,少一點浮躁;增一點睿智,減一點混沌;納一點寬容,棄一點偏執(zhí)。倘能這樣,融入了我們生命的自然和社會,才會少一點堅硬,多一份柔媚。
和諧的根由是差異和沖突。正因為差異、沖突的存在,我們才會尋求并呼喚和諧;但和諧不是無原則的茍同,千人一面、千人一腔不是和諧。真正的和諧是和而不同,是求同存異,是取長補短,是相互尊重基礎上的平等互利,是共同發(fā)展基礎上的精彩紛呈。
和諧的增長點是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涓涓細流因為和諧而成就了綠波深潭,離離小草因為和諧而鋪成了肥沃草原。當競爭與合作攜手,當寬容與和平相擁,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境界自然會翩然而至。
不要說你離和諧很遠,其實和諧遠在宇宙群星,近在你的心間。不要說你只是‘和諧社會‘滾滾洪濤中的一漚,其實融入大海,你的激情也能翻出浪花朵朵。讓我們行動起來,用我們的心靈思考和諧,用我們的筆觸描繪和諧,用我們的交流踐行和諧,在思考、描繪、踐行和諧的過程中體會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的刻度。
第五章:選擇與珍惜,注目自然之威力
「開窗啟思」
季羨林說:"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nèi)心和諧。"注目自然之威力,便是關注"人和自然的和諧",這是"和諧"中重要的一筆。"人和自然的和諧",雖然耳熟卻不易理解,如果沒有理解這個命題,便很容易寫成一般的環(huán)保文章。而且,文章貴在思考,所以想寫好這類文章,必須先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諧"的內(nèi)涵,而其中的關鍵是理解人們對自然的態(tài)度以及人和自然的關系。 #p#分頁標題#e#
面對自然之威力,我國古人是敬畏的,因為萬物有靈,因為天人對應,于是古人采取 "順天時"、"盡地利",要求人們的行為必須符合天的"意志",也就是尊重自然客觀規(guī)律。由于"敬畏自然",幾千年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著,先人所言"天人合一"可謂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境界。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類逐漸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工具,于是人成為無所不能的"智者",以為可以主宰著然,以為可以讓自然界的一切臣服于人的腳下。在這種"人定勝天"的理念指引下,人面對自然之威力,不再是敬畏,而是開始"征服自然"的歷程。于是人為自身利益而蹂躪自然界,自然受到人為肆意的破壞。當人不給自然留后路,自然也不會給人留后路,人和自然失去了和諧。
不管是天人合一還是人定勝天,都是基于對人和自然的關系的認識。怎樣才能人和自然和諧?美國著名生態(tài)學家和環(huán)境保護主義的先驅利奧波德的觀點值得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他認為,人與大地上的一切物種平等,都有資格占據(jù)陽光下的一個位置。大地上的人、山川河流、鳥獸蟲魚、花草每個成員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彼此間相互依賴,構成一個整體;人類沒有任何理由把自己置于征服者的位置,把土地當成奴役的對象。
因此,人和自然和諧的要義在于人維護土地上每個生物存在的權利。于是作文便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對自然界存在的思考。山川河流、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是否都存在?可否調(diào)查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它們是怎樣存在,是否延續(xù)它們祖先的習性或本色?水是否依舊清,草是否依舊綠,鳥是否依然叫,羊是否依然溫順,虎是否依然兇猛
二、對自然界消變的思考。它們?yōu)楹螘?是否用空洞的一句"環(huán)保意識太差"就可以涵蓋所有真相?是否可以再細致些再深入些,比如思考人的貪欲、道德、倫理、人性、文化等等?那消變之后呢?僅僅是影響人的生活環(huán)境嗎?自然,除了給予人們物質的享受,還啟迪了人的心靈、觸發(fā)了人的精神。自然之消亡,是否有人心靈、精神、文化之缺失?
三、對營造和諧的思考。拯救自然、營造人和自然的和諧,是否僅僅是喊一句提高人的環(huán)保意識,保護自然就可以了?你是否有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循自然之道的心?你是否有拯救自然的實際行動,而你是怎么行動的,這樣做是真的和諧嗎?馮驥才的《珍珠鳥》被認為是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典范之作,貌似營造和諧,給珍珠鳥的卻是一個籠子,這是真的和諧嗎?利奧波德的《大雁歸來》為了拯救大雁,他把沙鄉(xiāng)做成農(nóng)場,給大雁營造一片棲息地家園,讓大雁在這里自由覓食,自由鳴叫。詩人鄭板橋說:"欲養(yǎng)鳥,莫如多種樹,使繞屋數(shù)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睡夢初醒便可傾聽百鳥啁啾,晨起欣賞鶯飛雀舞。把天地間當作巨大的動物園囿,江河湖泊視作賞魚池,融我于美妙的大自然之中,這是否才是最美的境界? #p#分頁標題#e#
思想決定態(tài)度,態(tài)度決定行為。文章貴有思想,思想決定文章的高度和深度。面對自然,需要心靈的沉思,需要思想的火花。明辨之,慎思之,筆端定會洋溢一片芬芳。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