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wǎng)整理 2019-08-02 20:59:03
強化訓練:
(一)江南蓑衣(胡明剛)
①在故都的某個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來了。
②滿目彤云里,翻讀一本江南的畫冊,心情一派寧靜和暢。那連綿的蒼翠山巒,那層層疊疊的梯田,那高低錯落猶如穿著蓑衣的房舍,總給人以平和而安詳。滿谷煙云,繚繞著江南的煙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鄉(xiāng)村道上穿著蓑衣的趕著牛群的牧童,總把一管纏綿的委婉的笛聲傳入我的耳鼓。而穿著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漢子,則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聽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鄉(xiāng)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籬笆修竹外,就沒有別的了。而蓑衣卻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西塞山就在我的記憶中與我隔岸相望。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屬于蓑衣的,這季節(jié)的一半還是屬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還有下雪的隆冬,獨釣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繪著悠遠的江南山水。在風景中出沒的穿蓑衣的人,不僅僅是牧童,而且還有漁人,他們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風雨,一葉孤舟,一片蘭槳,一彎明月,順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瀟灑逍遙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稱之為隱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張開詩歌或者哲學的虛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靈一般幽黑而深邃。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極致,遠峰、孤舟、煙雨和蕭寺,只是絕妙的陪襯。江南的蓑衣飄揚在詩意中。一襲蓑衣穿行在時空,猶如達摩的一葦渡江,把無限的禪機融入空蕩和蒼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種極不起眼的家用物什,與鐮刀、鋤頭和竹笠一起靜默和諧地相處。在風雨中的勞作是艱辛的也是歡愉的,蓄滿微涼的憂郁。當踏歌的農(nóng)夫帶著一身泥水,從田里山間歸來,蓑衣和竹笠隨即被掛在墻上,農(nóng)夫歇息了,而它們則開始了默默的對話。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與主人一樣無法逃避命運的擺布,無法擺脫生活的清寒。它們的主人一直向往著遠方,但總無法走出這片山坳,他與他的老牛一起在這片小小的田地間一圈一圈地跋涉著,總超越不了這歷史因襲的圓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著主人口鼻間升騰的氣息,如霧般的慨嘆著,幽幽地懷想著,難道主人真的沒有幸福的愿望,沒有絲毫改變命運的企圖?
⑤盡管如此,蓑衣一定與主人相依為命,樂享清貧的。它害怕的是主人會在某一個時刻逃離,與它們不告而別。蓑衣和主人同樣的勞累和憔悴。歲月的風刀霜劍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們畢竟誕生或者寂滅在理想的記憶中,當它們在塵封的空間被人翻撿,被人展示的時候,江南的蓑衣,是否還眷念著他主人日益蒼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顏? #p#分頁標題#e#
⑥在更加蒼黃的時日,主人來不及與它打招呼,溶進城市街衢的喧囂。當他在難得的寂靜時分一個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了,在腦海的某個角落里難以拂去。在某個下著微雪的夜晚,在某個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燈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發(fā)現(xiàn)了久違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個茶室和酒吧間,他看見蓑衣還有他的竹笠高掛在髹漆得艷紅或者金黃的柱子和墻壁上,落滿紅塵。那里不適合它們!主人想,此刻,它們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眾者,像引頸自戮的罪囚。它們的心里會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經(jīng)年地尋找,在遠遠的翹首凝望。它們想,城市里會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頭的焦渴。它們想,下雨了,主人會重新穿戴起它們,飄飄揚揚地瀟灑地走過雨巷。
⑦來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兩眼噙淚。他在等待著內(nèi)心的救贖。
1.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詩人張志和《漁歌子》一詩中的句子,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2."它害怕的是主人會在某一個時刻逃離,與它們不告而別",句中"逃離"一詞的意思是什么?
3."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經(jīng)年地尋找,在遠遠的翹首遠望。"它們在尋找什么?遠望什么?"來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兩眼噙淚。他在等待著內(nèi)心的救贖。"他為什么等待"內(nèi)心的救贖"?
4.從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義?請分條列舉。
5.下列句子分別采用了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方法,請分析這些修辭方法在句中的表達效果。
(1)"而蓑衣卻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2)"主人想,此刻,它們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眾者,像引頸自戮的罪囚。"
(二)廬山(玄武)
諸事椎心,即便身在廬山。當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來到廬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復雜。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畫作,迷茫和陰冷的氣息在畫卷上彌漫開來。有誰在畫卷中感觸到了這些?
于我,廬山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已遠離,變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許我該留下一點印記,一點在廬山的氣息。廬山并不會因一個人的書寫而減石增霧,它只是隨著書寫的展開,從我的心里一點一點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F(xiàn)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來,總覺得帶了叵干輕浮的意味。隨行的人頗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軀堵在眼前東挪西挪;有婦人或者少女,不辭辛勞帶著衣服、每到一處景點就興高采烈地更換。這些令人厭倦,而混跡人群之中,卻也自有些污濁的快樂。
夜間乘車上山,騰騰的濃霧罩著山路,車燈只能照見前方二三十米的距離,此外一切不見。車窗上很快積了白茫茫的水霧,用手擦開一塊探頭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體積和壓力時輕時重逼著眼睛,讓人心驚和下意識地躲--水霧繼而又漫上窗。 #p#分頁標題#e#
車進山門停下購票時我跳下來,抽了半支煙。好涼,這是九月。風大,霧無聲無息地、迅疾地撲上來、撲上來。那霧有陰殺之氣,讓人覺得不祥。
這是對廬山最初的印象,和內(nèi)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嶺鎮(zhèn)一賓館,心中煩悶,出來走動,黑暗步步緊逼,人很快便一點一點退回房間。被褥潮濕,入睡時我想到多年以來我不斷失落的一些事物,它們永不回歸;想到一些具體的人,已經(jīng)很久不曾記起他們了。此時他們像那些霧一般,無聲無息地、迅疾地撲上來、撲上來。
對廬山最初的認識來自李白的詩句,與水有關(guān)的句子自少時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齡的別墅,廬山會議,廬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這里待過,一個令我厭惡的人。我其實并未讀過他的理學論著,而僅憑直覺便將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與我無關(guān),對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廬山更為久遠的人的氣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廬山花徑;◤街从诎自姡拙右自诖说亓鬟B忘返。這個自稱是太原白公的人讓我覺得親切。他在春末寫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遠處的九江書寫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廬山正是秋高時節(jié),這時節(jié)白公不在,他在九江。這時節(jié)另一個高貴而寂寞的人是常處山間的,他種豆,采菊,修補八九間草屋。"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那時候的廬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鬧市了。
這個人是陶淵明,廬山原來竟是他的家鄉(xiāng)。這個渴求淡泊的人不會想到在他身后,廬山變成了一處與陰暗爭斗密切相關(guān)的場所。
陶淵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廬山幾乎沒有關(guān)于他的任何紀念場所。也好,他原本便是個寂寞的人。
廬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廬山瀑布。但導游說離此尚遠,不在游程之內(nèi),如今也風范不再,只好作罷?戳藘商幤俨,分別是大口瀑布和三疊泉,并無甚可觀。水量頗小,像三疊泉落差雖大,卻只有細細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覺不值。
這些已是廬山遙遠的、日趨淡薄的氣息。人皆知宋美齡的廬山、彭德懷的廬山,誰曾見有人提過是陶淵明的廬山?那是廬山漸漸喪失的事物。
(選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動)
6.作者寫廬山,為什么要從唐寅在廬山留下的一幅畫作寫起?
7.怎樣理解文中"現(xiàn)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來,總覺得帶了若干輕浮的意味"這句話?
8.文中兩次提到"撲上來、撲上來",試比較它們的不同。
9.針對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齡的廬山、彭德懷的廬山,誰曾見有人提過是陶淵明的廬山?那是廬山漸漸喪失的事物",說一說作者對廬山的認識。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