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作者:中考網(wǎng)整理 2019-08-02 20:49:06
(六)樊重樹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來求假焉。引種植之不可已出。諺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注釋:樊重:人名。梓漆:梓樹和漆樹。
1.解釋句中的加點詞:
(1)向之笑者()(2)咸來求假焉()(3)然積以歲月()
2.下列句中的"之"與"時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悵恨久之B、何陋之有C、親戚畔之D、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4."此之謂也"說的是什么道理?對你有何啟示?
道理:
啟示:
(七)《邵公諫厲王弭謗》(節(jié)選)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①矣。"王怒,得衛(wèi)巫②,使監(jiān)③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11分)
注釋:①命:政令。②衛(wèi)巫:衛(wèi)國的巫者。③監(jiān):監(jiān)視。
1.用斜線劃出下列句子中的停頓(只劃一處)。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兩個文言句。
以告,則殺之:
3.簡答下列兩個問題。
(1)這段文字與《鄒忌諷齊王納諫》都談及了如何對待諫言的問題。其中《鄒忌諷齊王納諫》表現(xiàn)了齊王的氣魄,而(乙)文則寫出了厲王對待諫言的態(tài)度:。
(2)結(jié)合選文并聯(lián)系實際,說說我們在向領(lǐng)導、長輩提意見或建議時應(yīng)講求的策略:
(八)《諸葛亮傳》(節(jié)選)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太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1)謂為信然()(2)先主遂詣亮()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文言句。
時人莫之許也:
3.請用"/"將下面句子中的一處停頓標出。
將軍宜枉駕顧之
4.試從諸葛亮和劉備的角度談?wù)勅艘删鸵环聵I(yè)所需要的條件分別是什么?
⑴從諸葛亮的角度分析: #p#分頁標題#e#
⑵從劉備的角度分析:
(九)《世說新語》選讀
(甲)孔文舉①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②。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③。
注釋:①孔文舉即孔融。②通:通報。③踧踖:局促不安的樣子。
(乙)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詣門者:(2)入門不顧:
2.乙文有一通假字,請找出填在下面橫線上:""通""。
3.翻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陳韙說這話有什么含義?
翻譯:
含義:
4.從上面兩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融和元方兩位少年的共同的性格特點是什么?
(十)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我,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娛,頗示已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這官歟?
1.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亦不詳其姓字(詳細)B.每有會意(體會、領(lǐng)會)
C.期在必醉(期望)D.其言茲若人之儔乎(輩、同類)
2.請用自己的語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達出來。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3.文章結(jié)尾提到"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4.根據(jù)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以小傳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學簡要介紹五柳先生(含生活狀況、性格特點、志向情趣等方面)。
(十一)阮裕焚車
阮光祿①在剡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③?"遂焚之。(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 #p#分頁標題#e#
注釋:①阮(rua?n)光祿:阮裕,曾經(jīng)做過金紫光祿大夫,所以稱阮光祿。
②剡(sha?n):地名,在浙江嵊縣。③何……為:干什么。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意欲借而不敢言()(2)借者無不皆給()
(3)阮后聞之()(4)遂焚之()
2.憑借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3.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阮裕怎樣的性格?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