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9-06-09 20:47:40
第二個普羅米修斯
(實踐需要勇氣)
美國18世紀的杰出科學家、政治家富蘭克林,以其發(fā)明避雷針等電學成就而被稱為“電學之父”。
在富蘭克林之前,人們對雷電一直沒有正確的認識。富蘭克林從一次電學實驗中受到啟發(fā),斷定雷電是一種放電現象。為了證實自己的設想,他決心把天空的雷電引下來。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他和他的兒子一起做了的“風箏實驗”。他將一塊大的絲綢手帕扎到杉木條十字支架上,做成一個風箏。風箏上面固定一根向上伸出幾十厘米的細鐵絲,細鐵絲與放風箏的細麻繩相連,麻繩下端系絲綢帶,綢帶上掛了一把銅鑰匙。風箏穿入帶有雷電的云層中,閃電在風箏上閃爍。
一道閃電掠過,富蘭克林覺得自己拉著麻繩的手有些麻木。他把手指靠近銅鑰匙時,突然,一道電火花向他手上擊去。“天電”被引下來了。后來他又用萊頓瓶收集了“天電”去做試驗,證明“天電”和地電一樣能被金屬傳導,能熔化金屬,能點燃酒精。從此,人們認識了閃電的本質就是大氣中的放電現象。
富蘭克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針的設想,并且經過多次試驗,制成了實用的避雷針。德國大哲學家康德贊揚他說:“富蘭克林是從天上取火種的第二個普羅米修斯。”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