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陶醉的詩句,往往不是能夠憑枯燥的藝術(shù)理念講清楚的。這些詩句往往是一種細膩的、微妙的、獨特的人生體驗。而這種體驗,不要說外人難以體察,就是作者本人,當他處于另一處境遇,眼前所見是另一幅圖景的時候,恐怕也難以復(fù)制出當初詩中所蘊藏的那一份情思吧。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坦誠地說,我是第一次知道這兩句詩,然而一首真正美好到極致的詩,卻并不太需要讀它的人先了解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詩人的生平遭遇等等,我們完全可以僅僅憑借一顆跳動著的心去感受,憑借一雙敏感的耳朵去傾聽。換言之,好詩與上天聯(lián)系得更為緊密,而與作者倒可以層層剝離開來。因而我們只要能聽懂上天的傾訴和人間永恒不變的樂音,我們就可以無限靠近詩句中所傳達出的那份永恒不朽的感動。
讀這樣的詩句需要靜下來,放下手中的俗務(wù),松開心靈的桎梏,然后,想像……如絲的細雨,輕輕的粘濕穿透春日薄如蟬翼的衣衫,如酥油一般滋潤肌膚。緩緩的,如松軟的雪地上一顆被擠碎的櫻桃,紅色的汁液滲出,浸到雪花的每一縷肌理,在它六角形的每一個尖尖上,凝結(jié)成一個細小而飽滿的紅色珠子。而皮膚如泥土一般,以令人體察不到的微弱的呼吸,吐納著那柔滑的水滴,漸漸的,你身體的每個角落,便都有了雨水的存在在。那些雨水并非憑空生出的死水,它們有著自己的生命,或許曾搖擺過嫩綠的水草,或許曾有魚兒在水中吐過泡泡,或許是一泓清泉繞過巖石青白色的脊梁,它們蒸騰、凝結(jié),在天空中聽守鳥兒的歌聲,然后那自然孕育的跳躍的靈魂,便隨細雨浸入了你的身體。在這一刻,我們還只是一個個孤零零、硬邦邦的個體嗎?我們同大自然靈與肉的親密接觸不就在不經(jīng)意間實現(xiàn)了嗎?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兩位偉大的詩人:陶淵明和梭羅。我注意到他們的詩文中,似乎特別強調(diào)農(nóng)耕之樂,強調(diào)自給自足,用自己的雙手去蓋房子、種糧食果蔬、蓄養(yǎng)家禽家畜。而他們的偉大之處則正在于此:他們超越了單純的懶漢閑夫式的隱士情結(jié),而構(gòu)建了一套更為純樸,更為謙遜真誠的與大自然親近的人生哲學。因而陶淵明擺脫了魏晉名士張狂不羈、折磨肉身、痛飲狂歌,最終服藥而死的悲慘結(jié)局。而梭羅則沒有像他的后輩那樣,或充滿“迷惘”,或身心“垮掉”,最終在仇恨、縱欲與郁郁寡歡中被粗礪的現(xiàn)實吞沒。是大自然,充滿善意,懷抱博大胸襟的母神,拯救了他們在人世間傷痕累累的身軀,然后用她甘甜的乳汁和輕暖的撫摸平息了他們內(nèi)心的憤世嫉俗的怒火。他們無疑是幸運的。但如果不是聽從了上天的旨意,一心一意的將自己的心臟貼在大地上,與山川同呼吸,與草木結(jié)友伴,他們又怎能在渾濁的世上,為后世留下一顆純白無瑕的冰玉之心,又以其感悟自然的卓越作品彪炳千秋呢?
用真心去感悟自然吧!有了那一份心動,讀詩,你是知音;傾吐,你就是詩人。。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