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5-15 20:19:09
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到GDP的3%—6%。氣象信息可帶來或抵銷巨大經濟效益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教育小編:人們傳統(tǒng)印象中只有農業(yè)等部分行業(yè)是靠天吃飯的。但如今連續(xù)幾天的高溫天氣就讓一些城市出現空調的“賣方市場”。是不是說時代進步、科技發(fā)展讓更多的行業(yè)受天氣變化的影響也陰晴圓缺?
王海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對于自然環(huán)境變化的依賴程度也隨之加強了。由天氣、氣候變化造成影響的社會經濟價值明顯提高。大家普遍的共識在于經濟越發(fā)達,氣象災害引發(fā)的損失就越大。有關部門統(tǒng)計顯示,每年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到GDP的3%—6%。經濟發(fā)展了,除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外,交通、建筑、能源、通信、商業(yè)等產業(yè)與氣象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前沒有或不迫切的需求涌現,出差、旅游等都更加依賴天氣變化。正是這種依賴使人們越來越感受到氣象信息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
氣象經濟的效益包括兩部分:使用氣象信息趨利避害及在傳播過程中產生信息增值
教育小編: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氣象事業(yè)投入產出比已達1∶40,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則高達1∶100,“氣象經濟”正被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催熱。
王海嘯:除了這兩個數據以外,西方還有一個著名的德爾菲定律,認為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即投入1元錢,就可以得到98元的回報。事實上,關注數字大小的意義并不大,只要后面的數字大于1,就說明產出大于投入,就證明有效益產生。
教育小編:前不久,有的地方遭遇特大洪水,損失巨大,竟與沒有及時收發(fā)氣象信息直接相關。“氣象經濟”帶來的效益似乎與一般的經濟效益不大相同,是不是更為間接些?
王海嘯:是這樣。因為氣象信息本身并不創(chuàng)造價值,但人們有效使用這種信息,用得好,就會產生非?捎^的社會經濟效益。歸納起來看,不外乎有兩種形式:一是使用氣象信息趨利避害,帶來效益,比如說成功防御了一次臺風,就可以減少多少損失;二是在氣象信息的傳播過程中產生信息增值。除了為政府各部門提供的氣象信息外,目前氣象部門發(fā)布的氣象信息是需要通過媒體或通信公司才能傳播出去,媒體或信息中間商、服務商將這些信息傳遞給消費者,就形成了一個效益鏈或叫價值鏈,處在這個鏈條上的供給者、傳遞者都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取得效益,而最大的效益應該是鏈條的末端,也就是氣象信息的用戶那里。我認為,在信息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氣象信息大大豐富了信息產業(yè)的內容。
氣象產品是用來滿足全社會共同需求的,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不能把“氣象經濟”簡單地理解為氣象信息有償服務的收入。 #p#分頁標題#e#
教育小編:“氣象經濟”是個新名詞。媒體、公眾和氣象部門都比較關注,但大家的理解還不盡一致,您對此怎么看?
王海嘯:我國的氣象事業(yè)是國家的基礎性、公益性和科技型行業(yè),有人形容為“陽光行業(yè)”,就是說氣象產品如同陽光一樣是用來滿足全社會共同需求的,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可以無償分享。氣象產品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從最近中國氣象事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凝煉出的“公共氣象、安全氣象和環(huán)境資源氣象”新理念來看,氣象事業(yè)在社會進步、經濟發(fā)展和國家安全中的公益性、基礎性地位在不斷強化。我們在發(fā)展氣象事業(yè)的過程中,特別注意根據政府防災減災和社會各界對氣象信息的需求,不斷提高氣象服務水平,擴大服務效益。當然這里也包括提供專門加工制作的氣象信息服務產品。提供一項氣象預報信息產品需要大量的氣象探測資料和計算機資源,其成本核算是相當復雜的。氣象有償服務只是補償了氣象部門在加工和制作特殊產品時額外付出的成本。不能把“氣象經濟”簡單理解為氣象有償服務的收入。
我國從1985年開始為用戶提供專用化、有針對性的服務。氣象信息服務市場日漸形成,將適時、適度、逐步開放
教育小編:不過,從您的言談話語中可以聽出,氣象信息既是人們的出行參考、有關部門規(guī)避風險的指南,更是商家的商機。有什么辦法讓部分氣象服務向有收益的“黃金”事業(yè)靠攏呢?
王海嘯:事實上,我國從1985年開始開展專業(yè)氣象服務,就可以看作是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嘗試,就是要為用戶提供專用化、有針對性的服務。專業(yè)氣象服務雖只是當時國家針對氣象部門的服務政策所做的一些調整,允許氣象部門在做好公益服務的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有償服務。這一服務形式讓氣象服務突破了傳統(tǒng)界限,盡管還談不上成本核算、市場競爭,但為解決氣象產品的針對性、個性化服務打開了渠道,向市場靠近了。目前,這項服務已滲透到工農業(yè)、環(huán)保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公眾可通過電話查詢、手機短信訂制;企業(yè)可直接訂購專業(yè)氣象服務產品。實踐證明,氣象服務市場在逐步形成。
教育小編:但我們似乎越來越多地聽到專業(yè)氣象信息用戶對缺乏個性化的抱怨。如今,用戶對信息的需求顯然越來越多樣化,這會使氣象信息的供給發(fā)生哪些變化?
王海嘯:氣象信息雖與經濟密切相關,但作為公共物品,又是直接或間接地為所有人服務的。其優(yōu)點是獲取容易,不足恰恰在于由于滿足面過寬造成產品缺乏個性化。當商家的個性化需求與雷同化供給之間出現矛盾時,傳統(tǒng)的氣象信息服務方式受到挑戰(zhàn);而同時受到挑戰(zhàn)的還有氣象事業(yè)該進行怎樣的體制選擇。面向公眾的服務可以保持由國家投入支持的方式,繼續(xù)提供全民共享的公共產品,而面向市場的、針對不同需求提供的個性化服務應該怎么辦?這是需要認真思考尋找出路的問題。 #p#分頁標題#e#
教育小編:有沒有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國外的情況如何呢?
王海嘯:我們已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一些寶貴經驗。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做法,也可供我們借鑒。
教育小編:有需要就會催生新產品,氣象信息也不例外。我們該如何使面向市場的這部分氣象服務更健全?
王海嘯:首先應確立明確的市場規(guī)則,明確公益性與商業(yè)性氣象服務的界限,制定氣象服務市場的準入條件。其次要轉變機制,個性化的服務繼續(xù)延用公益性的服務機制是不現實的,在市場條件下就要有競爭,有成本和效益分析。還有就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讓需求方與供給方了解彼此的需求,促進氣象服務產品向更具針對性的方向發(fā)展。簡言之,我國的氣象信息服務市場會適時、適度、逐步地開放,但要與立法的過程相適應,同時需要配套法規(guī)和管理辦法的完善。
鏈接
美、日等國采用的是“公私分明”的氣象服務體制,即由國家氣象部門向社會和私營氣象公司無償提供普通氣象信息服務,由私營商業(yè)氣象服務公司向不同行業(yè)提供個性化的氣象服務,國家氣象部門和私營氣象公司之間是合作關系。英、法等國則采用結合模式。國家氣象部門既負責公益服務,也提供滿足市場的產品,在氣象部門內成立專業(yè)氣象服務機構。通過這種方式補償氣象事業(yè)經費,同時也允許私營公司按平等原則參與競爭。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與英、法的做法更靠近一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