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蘆泓
每年城市內澇過后,輿論場上總是充滿著對城市建設的拷問,"青島排水系統(tǒng)是德國人修建的,因此無內澇"的說法總是被人提及,經互聯網傳播,更激發(fā)了人們的不滿情緒。而記者調查的真相表明:青島的德國造下水道被神化了,它不僅在設計上并非完美無瑕,而且目前其覆蓋區(qū)域已不及城市下水道總體區(qū)域的1%,發(fā)揮作用極為有限。青島目前的下水道80%以上都是建國后中國造的;之所以沒有發(fā)生內澇,一方面是和青島丘陵地形、三面靠海分不開,另一方面是和青島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極少發(fā)生極端天氣、短時間內有強降雨的特征密切相關。
不可否認,青島德國造下水道被神化是暈輪效應在起作用。一方面,德國工業(yè)發(fā)達、德國人對待工作嚴謹細致的形象在世界范圍內深入人心;青島不僅有德國下水道,而且恰在很多城市都有內澇的情況下沒有內澇,所以有人想當然地把青島沒有內澇歸功于德國造下水道,進而將其神化;另一方面,我國某些城市管理者做事不夠嚴謹,缺乏規(guī)劃,懶政惰政,使政府公信力缺乏,因此,當城市下暴雨造成內澇以后,人們把問題無限擴大歸咎于城市管理者的工作不力也就不足為怪了。和"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一樣,青島德國造下水道被神化,表面上看是暈輪效應的結果,根本上是民眾對政府缺乏公信力,從而缺乏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表現。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呢?
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轉變治理觀念是基礎。政府承擔著文化職能和社會職能,對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倘若公共管理者能夠像德國人一樣對待工作嚴謹踏實,民眾自然更加信任政府。這就要求,政府轉變治理觀念,變管理型政府為服務型、陽光型政府,進而轉變工作作風,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綜合治理能力,使民眾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就治理城市內澇而言,城市管理者可召集專家團隊,頭腦風暴;傾聽群眾意見,集思廣益,打造"雨污分流"、"海綿城市"建設方案;在修建公共工程中,事先請民眾代表進行聽證,工程預算情況按照法律和制度規(guī)定及時公開,并且積極歡迎廣大干部群眾前來監(jiān)督,笑納批評意見。當民眾有了參與公共政治生活的平臺,熱情投身其中,他們的主人翁意識自然有所增強,對城市管理者的辛勤工作自然會多一分支持,多一份理解,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自然會在一次次參與中建立起來。
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社會輿論是關鍵。政府要提升應急處置、危機公關的能力。就城市內澇而言,政府應建立預警機制,提前發(fā)布預警信息,將民眾經濟損失降低到最小。在內澇發(fā)生以后,政府管理者要第一時間進行權威發(fā)布,準確及時地報告損失情況和相應救援措施,同時,對互聯網、自媒體上的各種不實信息不僅要敢于較真碰硬,還要循循善誘,加以引導,打贏輿論攻堅戰(zhàn),弘揚社會正能量。一旦民眾得到權威信息,謠言自然不攻自破,對政府自然更加信任,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自然有所提升。
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公民素質提升是根本。當今互聯網上信息魚龍混雜,每個社會主義公民要不斷提升科學文化素質,提升信息辨別能力,對所接觸到的信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行理性判斷;克服暈輪效應等心理現象帶來的不利影響,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同時,要對政府有信心,相信政府的權威發(fā)布,對于不經證實的消息,不信謠、不傳謠,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氛圍。只有每個公民自覺規(guī)范自身網絡行為,從內心深處對公共管理者充分認可,群體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建立起來。
總之,青島德國化下水道被神化,表面上看是暈輪效應的結果,其背后折射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缺失的問題卻不容忽視。而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則需要公共管理部門和每個社會主義公民共同努力。政府部門要轉變治理觀念,不斷提升社會綜合治理能力,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到公共決策中,爭取民眾的理解和支持;引導社會輿論,在城市內澇等公共事件發(fā)生后,提升危機公關能力,及時披露信息,維護社會穩(wěn)定。民眾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對政府有充足的信心和耐心;對互聯網上的信息要理智甄別,不信謠,不傳謠。只有這樣,民眾和政府之間才能更加互信,更加和諧,國家的政治才能更加文明,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共同理想的中國夢才能順利實現。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