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悲憫心腸
杜甫是唐朝的三個大儒之一,其他兩個是韓愈和顏真卿。韓愈任過監(jiān)察御史,顏真卿是個將領。他們雖然身份地位不同,卻共同實踐著儒家的思想。
那么儒家思想又是一種什么思想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悲天憫人的思想?鬃诱f:“仁者人也,仁者愛人。”他在任魯國司寇的時候,一次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后,聽管理員匯報此事,先問傷人沒有,接著就問傷馬沒有,愛人及物,不假思索,體現(xiàn)出對生命的關懷和敬畏。孟子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一生都在實踐悲天憫人的思想,他每到一個國家,就勸國君要實行仁道,要減免賦稅,要讓百姓有安居之所。這種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就是悲天憫人的思想。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史上有很崇高的地位,同時又是一位忠直之臣,每當國家需要有人站出來說話的時候,他總是仗義執(zhí)言,奮不顧身出來說話。他的最著名的一次活動就是諫迎佛骨。那年的唐憲宗聽說鳳翔的法門寺中有一節(jié)釋迦牟尼佛留下的指骨,就派人到法門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長安。沿途修路蓋廟,人山人海,烏煙瘴氣,勞民傷財,許多人甚至因此而傾家蕩產(chǎn)。這時,韓愈站了出來,寫了一篇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告訴皇上要以民為重,不要被一節(jié)來歷不明的指骨搞得全國上下人心惶惶。為了百姓而不顧掃皇帝的興,其勇氣令人敬佩。
顏真卿雖然是大書法家,是顏體字的創(chuàng)造者,但擁有重兵,“安史之亂”時他在山東領兵抵抗,后來又堅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反對藩鎮(zhèn)的叛亂割據(jù),竟被軍閥李希烈殺害,他是忠臣烈士,他用另一種方式實踐著儒家思想,從另一個角度悲天憫人。
只有杜甫,無職無權,他當過的最像樣的官,就是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個官職名稱很長,但其實就是一名管理軍械倉庫的倉管員,整天手上拎著一串鑰匙,叮叮當當?shù),地位卑微得很。后來雖然當過唐肅宗的諫官,但沒幾天就因為替宰相房琯講了幾句話就差點把命給弄丟了。面對如此尷尬的境地,他只能把悲憫的目光投向遍野瘡痍的大地,投向飽受饑寒的人民,然后把他的仁愛之心、悲憫之情凝聚在詩行中,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所以他登岳陽樓,便寫“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別人登上岳陽樓都歡天喜地,為洞庭美景所陶醉,就連憂國憂民的范仲淹也是有悲有喜。而杜甫卻不是這樣,他登上岳陽樓就大哭一場。為什么哭呢?因為洞庭湖水是如此浩瀚無邊,天地宇宙必定更是廣袤無垠,而我杜甫卻四處漂泊,無處安身,再加上孤身老病,親朋無音,怎不悲從中來?尤其是想起國破山河碎,邊關戰(zhàn)事急,詩人更是憂心忡忡,不覺悲從中來。千年之后,我們依稀還能看到一個垂暮老人站在岳陽樓上號陶大哭。
他登上白帝城,便寫“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白帝》)李白也寫白帝,但他看到的是彩云,因此寫道:“朝發(fā)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劉禹錫也寫白帝城,他看到的不僅是彩云,還有錦浪,因此寫道:“彩云朝望青城起,錦浪秋經(jīng)白帝來。”唯有杜甫,登上白帝城,看到的不是彩云,也不是錦浪,而是遍地瘡痍,滿目凋敝,是十室九空的荒村,是餓殍遍野的荒原。于是,又悲從中來,痛哭一場。
他寫“三吏”,便嘆老婦從軍,哀“中男”守城,囑邊將謹慎。走到哪里,便把憂心帶到哪里;看到什么,便把淚眼注視著什么。
他寫“三別”,便怨“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悲“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問“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新婚的夫婦令他傷感,垂暮的老人使他揪心,無家可歸的人讓他憂慮。
春天他寫《春望》,“國碎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讓生機勃勃的草木也披上一層悲涼的色彩。
秋天他寫《秋興》,“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使鮮紅艷麗的楓林也蒙上一種蕭殺的氣氛。
看到雪,他寫“愁吟獨老翁”。天地之間,雪舞風回。失意落魄的柳宗元尚且“獨釣寒江雪”,何杜甫如此自傷,孤老野叟卻要悲吟雪中?
看到花,他寫“感時花濺淚”。花本無情,何來淚水?命途多舛的蘇東坡尚且“只恐夜深花睡去”,何杜甫如此自苦,春花華發(fā)竟還老淚縱橫?
那么我們就要問,為什么杜甫要整日悲悲戚戚、愁眉苦臉?唐朝究竟是一個什么朝代,怎么讓一位姓杜的人整天憂心忡忡、愁腸百轉?
當然杜甫并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他寫過一首詩,叫《百憂集行》,期間有這樣的句子:“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你看,杜甫十五歲的時候還像一個小孩那樣天真活潑,童心未泯。他像小牛犢子一樣的健壯,在院子里奔來跳去。庭前梨樹、棗樹的果子熟了,他一天到晚不厭其煩地爬上爬下,有時就直接坐在樹枝上,蹦著雙腳,啃著果實。這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形象,活潑得讓人無法不憐愛。如果此時你正好站在樹下,對著樹上大喊一聲:“喂!杜甫,你怎么又爬到樹上偷吃果子了?”,那杜甫肯定會對你扮個鬼臉,然后扔給你一個李子或棗子,讓你也嘗嘗鮮。如果這時有一個雕塑家,塑一尊杜甫在樹上采果子的雕塑,然后對你說:“這是杜甫。”你肯定不相信,你會說:“不對,那不是杜甫,那是孫悟空。”
可是杜甫為什么就不能是天真活潑的,為什么就一定要愁眉苦臉的呢?要知道,杜甫也是出生名門,自十三世祖杜預以下,幾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職。他的祖父杜審言先后任過膳部員外郎和修文館直學士,還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外祖崔家更是曾和皇室通婚的大士族。杜甫非但家學淵源,而且聰明早慧。七歲就會作詩,十四、五歲時便“出游翰墨場”(《壯游》),與文士們交游酬唱。因為從小天分就高,再加上勤學,書畫音樂、騎馬試劍便無不通曉。這時,他的家境還不算壞,人又自負才華,因此胸懷大志。武崇遠祖杜預,文慕祖父審言,年才十九,便有“四方之志”,北渡黃河,始涉郇瑕(山西猗氏),次歲南游,遍于吳越。這初期三四年的漫游,使他見識到了許多事物,覺著自己學問更高,眼界日廣,取功名如拾草芥,如何能不輕狂?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