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中考網(wǎng)編輯 2017-06-07 09:17:17
40年來,中國高考所承載的打通階層壁壘、推動國家轉型、刷新教育理念等重擔至今仍然在肩
每年小區(qū)學校的周邊開啟“靜音模式”,總會想起來給遠在故鄉(xiāng)的父親打個電話,再聽聽老同志重復了半輩子的當年回憶。40年時光飛逝,看著今天全國為高考謀劃、全城為考點避讓、全家為考生服務,再想起父輩當年用被鐵水灼出點點疤痕的手去書寫考卷,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時代的進步。
今天的孩子們無疑是幸福的,但老同志們有時候卻并不覺得那時的考生境遇比現(xiàn)在差。對于參加“文革”后首次高考的那570萬人來說,1977年的歲末不是冬天,而是一個民族重新高揚崇尚知識、尊重人才旗幟的春天,也是一代人接受考試挑選而改變命運的春天。40年來,高考能夠成為整個國家一年一度的盛大社會活動,高考改革能夠成為舉國上下人人關注的政治,都是因為中國高考所承載的打通階層壁壘、推動國家轉型、刷新教育理念等重擔至今仍然在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磨難。從標準化到日益重視個性化,從等待定向分配到鼓勵自主創(chuàng)業(yè),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綜合素養(yǎng)立意,高考改革一直在試圖與國家需要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同頻呼吸。對于中國迅速成長的40年來說,高考所代表的一整套操作體系,不僅保證了基本的公平和透明,而且提高了人才選拔的效率,其貢獻是獨一無二的。然而,當今中國需要更多有創(chuàng)新思維、有獨立思考習慣、有調查研究能力的人才,衡量和培養(yǎng)這一類人才,很難有整齊劃一的標準。比如作家周國平曾經做過以自己寫的散文為題的閱讀理解考卷,按照標準答案來判卻考不過初中生。
這些年來,高考改革始終圍繞著公平和科學兩個維度展開。如果說高考科目從固定考幾門調整為實行3+“6選3”或3+“7選3”,是在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發(fā)揮特長;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是為了打破“一考定終身”、在一定程度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那么教育部陽光工程的實施,則讓一度飽受質疑的高校招生黑箱遁于無形;以區(qū)域和階層均衡為目標的高招計劃改革,為相對落后地區(qū)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構筑起新的希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