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7-02-14 17:34:43
我們走進寺院,完全進入了一個宗教的世界。寺院里面的調子和氣氛同外邊不大協(xié)調。我們乘車來的時候,看見青海的天格外藍,藍得透明,象藍寶石。青海的云朵格外白,白得耀眼,象一片雪。山川、樹木、田野、村莊,一切都那么明麗、清新。穿紅衣的公社婦女,騎駿馬的藏族青年,嬉戲的孩子,長須的老人,都顯得朝氣勃勃,雄姿英發(fā)。而在寺院里,光線是昏暗的,空氣是郁悶的,節(jié)奏是緩慢的,調子是低沉的,概括起來是兩個字:悶寂。似乎歷史在這里被凝固了。
大金瓦寺前有幾棵三、四丈高的樹。它的軀干略略彎曲,不象青海常見的白楊那樣挺拔。它的葉子呈卵圓形,前端細長,象女人的手那么纖細溫柔。我從來未見這種樹。陪同者告訴我,這是菩提樹。噢,這名字好熟,佛書上常提到它。此樹名的來源,還有一段故事。據(jù)說佛祖釋迦牟尼當年一個人走到一棵畢缽羅樹下,鋪上了吉祥草,向著東方盤腿坐著,發(fā)誓說:“我今如不證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他就這樣在樹下解脫之道,終于在一個夜里,戰(zhàn)勝了最后的煩惱魔障,獲得了徹底覺悟而成了佛。從此,那地方被稱為菩提場,那樹就被稱為菩提樹。菩提,佛家語是“覺悟”之意,那么菩提樹也就是“覺悟”樹了。作為神話,這個故事是優(yōu)美的,做為宗教宣傳,這故事是虛謬的。真理只能通過實踐才能認識。而絕不能靠苦思冥想所能獲得。但是,歷史上許多事情不都是從荒謬中走過來的么?而且,荒謬的事情,兩千五百多年以前有,后來也有。例如,眼前這幾棵菩提樹,還有一個傳說,說是宗卡巴的胞衣埋在這里所生,并且?guī)装倌陙沓蔀槔锝痰氖ノ,被加意保護、供奉。從前來這里朝圣的信徒,如果能摸一摸這幾棵樹,或揀幾片樹葉回去那便是佛光照耀,將獲得無限幸福——不用說,那“幸福”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西天極樂世界;而在現(xiàn)實中,究苦者依舊究苦,“幸福”總是被權勢者所壟斷了。那些拾得“覺悟”樹葉的人們,對這一點倒是沒有覺悟的。
我們走進大金瓦寺的殿堂。正面是一尊鍍金大佛像,光彩奕奕,神態(tài)安詳。兩旁是幾尊略小的佛像。在這些佛像面前,放著一個長長的木制香案,案上放著三排大小不一的酥油燈,大者尺許,小者數(shù)寸,最里面一排是金的,外面兩排是銀的,上面鏤刻著十分精美的花紋圖案。這些酥油燈已經守候在佛像面前數(shù)百年了,至今不減其耀眼的光彩。想當年,酥油燈齊明,佛香高燒,表煙氤氳,裊裊升騰,幾乎使信徒們的靈魂也飄蕩起來,飛往佛界——然而他們的肉體卻總是擺脫不了塵世的困擾。我想起一藏族朋友的父親,當年他拋兒撇妻,不遠千里從西藏趕來這里求佛,跋山涉水,歷盡辛苦,心可謂誠矣。然而結果呢。他沒有能夠活著回去,因凍餓而死在路上了。解放前,象他這樣遭遇的人,休止一個,兩個!有多少人為了求得僧眾的諷經祈禱或活佛的一哂一摸,不惜傾家蕩產,甘愿將一生積儲財物的大半或全部供獻于寺院。塔爾寺是富有的,素有“金穴”之稱。然而,那些屋頂?shù)慕鹜,佛像上的寶珠,香案上的金銀器皿,以及從寺院占有的九萬畝良田第六年收得的數(shù)十萬斤糧租,不都是分明滴著窮苦人民的血汗嗎?!
我們轉到佛像的后面。那里是一個高約四米的舍利塔,塔身用黃布覆蓋,上面雖然滿是塵土,仍顯得莊嚴肅穆。這是宗卡的墓,據(jù)說里邊藏著宗卡巴的骨灰。這個舍利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筑,大約建于十五世紀或十六世紀初,距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歷史了。
我們正在觀看舍利塔,忽聽窗外鈴聲叮咚。我走出殿門,抬頭仰望,只見旁邊幾個佛殿的飛檐四角,風鈴猶動,那鈴聲徐徐傳向寂靜的空間,別有一番韻味。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