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6-09-26 16:33:51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因素很多,例如學習目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先天遺傳素質、后天身體狀況、教師與家長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校園小環(huán)境與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原有知識基礎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強弱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想學(目的態(tài)度);二是會學(學習方法)。可以說,所有學生在剛進校的時候,都是想學的。但是,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同是那幾個老師所教,使用統(tǒng)一課本,入學時基礎差不多,過了一段時間,成績就會出現(xiàn)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初二年級出現(xiàn)明顯的兩極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證。什么原因呢?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開始個個想學好,但是有的會學,有的不會學。會學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fā)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越想學知識越增加,智力越發(fā)展,能力越提高,成績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環(huán)。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暫時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進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是可以趕上去的。如果任其發(fā)展,不思改進,不作努力,成績會越越來越差。當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趕上了。那時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想學習。越不想學成績越差,繼而在思想上產生一種對自我能力的懷疑,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對學習完全失去了信心,厭惡、害怕甚至拒絕學習。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一旦形成,必將成為學習上的失敗者。分析這兩種學生的發(fā)展過程,前者走的是:想學——會學——更想學的路線,后者走的是:想學——不會學——不想學的路線。兩條路線起點相同,分歧點就在學習方法上。
由此可見,會不會學習,也就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對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確是至關重要的。
什么叫學習方法?就是學習時采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徑。只要在學習,就必然采用某種方法:這種方法是科學的還是不科學的?是主動學習掌握的還是無意之中形成的?對促進學習成績上升、學習能力提高,作用是大還是小?只是沒有想過,或雖想過但沒有認真注意和研究罷了。通過調查和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上課前,有的學生對老師這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老師上課講解,老師講什么就聽是什么,老師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顯得呆板被動,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的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聽課時有的放矢,對預習發(fā)現(xiàn)的難點、重點和關鍵的地方細聽詳記、思考理解,當堂掌握,在學習中較好地發(fā)揮了主體作用。同是預習,方法也不一樣。有的看起書來,象是看小說似的,不大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更難掌握教材的內在聯(lián)系,即使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也不停下來問個為什么,不去追根求源搞清楚;有的看書時動手又動腦,把新課中的舊概念、舊知識查個水落石出,對新課中的問題能理解的就當時弄通,弄不通的就記下來,等上課時集中注意力聽老師分析講解。
課堂上,有的學生全神貫注,專心聽講;有的分心走神,瞌睡打盹。同是聽課,有的象架錄音機,全聽全錄;有的象個速記員,邊聽邊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一大堆;有的以聽為主,邊聽邊思考,有了問題記下來;有的干脆不記,只顧聽講;也有的邊聽講邊劃書邊思考。同樣是思考,有的思考當堂內容,有的思考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體系,有的思考教師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與教師的思路相比較。
下課后,有的學生搶做作業(yè),作業(yè)一完,萬事大吉;有的先回憶復習課上講的內容,然后看書整理筆記,把教材充分理解掌握了,才開始做作業(yè)。有的課上未聽懂,下課也不問,隨它去了,玩得天暈地黑。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