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
“僚屬”,“同僚們”;
“奇材”,同今義“奇材”;
“惜”,“可惜”;
“爾”,嘆詞:“及”,到,等到;
“出陜”,出京外任陜西地方官;
“適”,恰,正趕上;
自,從;
“罷還”,罷官還鄉(xiāng);
“供帳”,供設帷帳;
“為”,做;
“去”,離去;
“送之郊”,送他到市郊;
“何以”,以何,用什么;
“教”,教導;
“徐”,慢慢地;
“莫諭其意”,不明白他的用意;
“歸”,回到府中;
“至”,到;
“謂”,說。
進行第二步、第三步,就是把這些詞語連接起來,并加以通順。譯文如下:
當初,張詠在成都(作官),聽說寇準被拜為宰相,(就)對他的同僚們說:“寇準是個奇材,(只)可惜學術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準出任陜西地方官,張詠(也)正好被罷官從成都還鄉(xiāng),寇準非常敬重地供設帷帳,并準備了盛大的接待儀式。張將要離去,寇準送他到市郊,問道:“(先生)有什么話要教導寇準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您)不可不讀啊。”寇準并不明白他的用意,回來以后,拿出那《霍光傳》讀它,到“不學無術”一句,笑著說:“這是張公教導我啊。”
在這一段譯文中,對原文的詞語含義適當?shù)噩F(xiàn)代語義選擇,句內(nèi)、句間作了串連,有些省略成分作了補足。從而使語義暢達,更符合作者的原義。這就是省略句的問題。
對于判斷句,要加“是”,如“寇公奇材”,可譯為“寇準是個奇材”。
對于倒裝句,要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如“何以教準”句中“何以”就是“以何”,可譯為“用什么”。
關于被動句,要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加“被”。如“聞準入相”,這是意義上的被動,可譯為“寇準被任命為宰相”。
總之,文言語句、段的翻譯,需要理解語句間的邏輯關系、語氣關系,弄清實詞含義、虛詞作用,發(fā)現(xiàn)詞類活用和通假,正確處理一些凝固的結(jié)構(gòu)和文言句式。
但是,所有這些解題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文言知識,形成文言語感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平時多讀多譯一些淺顯易懂的文言篇章是十分必要的,這既訓練了我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又領略了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巨大魅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